close

 如果你沒能剛好在祭典時節造訪加蚋埔,又想要一窺馬卡道族的文化面貌,沿山公路泰山村與廣福村之間的﹁中埔公廨﹂,就是個不能錯過的地方。
 公廨對平埔族來說,除了信仰之外,過去還是個部落的活動中心,部落會議、傳遞信息,全賴公廨來運作。在今天,公廨則只是個平埔族人祭祀膜拜的地方。不過,透過從公廨裡的陳設,還是能夠粗略地窺探出平埔族群的信仰特徵。
 坐落在一整片鳳梨田中間的加蚋埔公廨,廣場上佇立著四棵茂盛巨大的刺桐。這種樹幹上長刺、俗稱﹁雞公樹﹂的落葉喬木,曾是早期台灣沿海地區常見的防風樹種。但對平埔族人而言,刺桐卻是年度時節的指標。
 過去生活單純的平埔族人,甚少與外交通,狩獵與旱地農作並行是主要的生活型態,精確完善的曆法,並非十分必要,只須以刺桐花開為記,就能約略掌握時節即能出獵、耕種。︻番社采風圖考︼記載,﹁不辨四時,以刺桐花開為一度﹂,就是平埔族純真生活的寫照。
 進到公廨內部,神桌上供奉的三只﹁祀壺﹂、三顆石塊,牆上掛著的紅布上依序寫著﹁太上老君、篤加阿立祖、尪姨七姐妹﹂,這樣異於一般廟裡祭拜神像的陳設,明白地道出西拉雅族系公廨的最大特色。
 神桌右邊的角落展示著一座竹編的小型穀倉,裡面象徵性地掛著兩把水稻和小米,紅紙上寫著﹁圭茅﹂,是平埔族人舊時存放穀糧的場所。舊時日夜派人巡守,如今則是用縮小的仿製品在公廨裡重現昔日面貌。
 公廨左側的小祠,供奉著一塊石頭,別以為它不起眼,這塊石頭正是加蚋埔馬卡道族人祈雨時的主角,祈雨石,或叫﹁溪頭公﹂。傳統的祈雨祭儀,是在溪邊對著一塊祈雨石來進行,加蚋埔公廨蓋了間小祠祀奉祈雨石,應是因為儀式日漸衰微所產生的變遷。
 公廨的右側也有座小祠,裡面祀奉著十九顆石頭,有人說那是歷代的尪姨、有人說是老祖的部下,民俗工作者劉還月則認為,應該是早期私人祀奉的祀壺,戰後移至公廨集中供奉所致。
 透過中埔公廨裡的陳設,體驗加蚋埔的人文面貌,其實會是個還不錯的起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ravelwhy 的頭像
    travelwhy

    索綸在遊蕩

    travelw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