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史瓦本-阿勒曼尼」嘉年華的風俗,在十八世紀時跟歐洲其他地方的嘉年華活動遭遇同樣命運,遭到教會及政府的禁制,許多地方的嘉年華不是銷聲匿跡,就是變 相以其他活動取代,只剩下少數幾個城鎮依舊保留嘉年華的慶祝傳統;羅威納、德瑞邊界的「勞芬堡」以及「菲林根」,幾乎未曾間斷過。正因為這樣的歷史地位, 這幾個傳統嘉年華之城,直到今日猶備受敬重。
與羅威納同樣位於黑森林山區東緣的菲林根,今日的完整名稱其實是「Villingen-Schweningen」雙子城。今日德國樣貌尚未成形以前,史瓦寧根(Schweningen)隸屬巴登符騰堡王國(Baden
Wttemburg),菲林根則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屬地,雖然兩座城市相距只在咫尺;現代德國成形之後,兩者被劃為同一個城市。不過,兩地的分隔意識還是深植人心,就連兩地的嘉年華活動和丑角造型,都有自己獨特的設計。
菲林根的嘉年華以Fasnet稱之,一四六七年的一份古老文件裡記載當局禁止居民在嘉年華期間配戴面具,成為菲林根傳統嘉年華的有力證據。
菲林根的嘉年華歷史至少有上千年。一則流傳當地的故事這樣說著:一三二六年六月十六日,奧地利人Herzog
Albrecht來到菲林根就任行政官員,受到當地居民愛戴的他,也讓菲林根打從十世紀就有嘉年華活動,並得到官方的正式認可,從此,菲林根在法律上便可以自由地舉辦嘉年華慶祝活動。

今日菲林根聞名的嘉年華丑角造型,便是在奧地利政權統治期間一步步發展成形的,一五六O到一七五O年間,菲林根的嘉年華丑角稱為Masquera(面具者),到了十八世紀後期,才普遍被稱為今日慣用的名字——Narro。
此地嘉年華最鮮明的角色莫過於白衣裝扮的「白小丑」(Weissnarren),這類丑角造型讓菲林根跟羅威納有著平起平作的地位,同樣被尊稱為最具特色 的黑森林嘉年華之城。菲林根Historische Narrozunft Villingen von 1584這個備受尊崇的稱號,黑森林地區無人不知。
所謂的「白小丑」,除了穿著以白色為底及背著沉重的銅鈴鐺,面具的表情也不排除妖魔鬼怪的恐怖形象,而是更接近正常人的臉部造型;這一點,跟羅威納的揹鈴 人風格類似。事實上,「白色丑角」的風格影響所及十分深遠,以羅威納、菲林根為中心的黑森林東北地帶,許多村莊的嘉年華丑角都是與「白小丑」系出同門。
其實白小丑耗費了很長時間才演變出適當的服裝造型,誇張的百褶圓領、木製馬刀、仿西班牙宮廷服裝,以及身上沉重的銅鈴鐺(Rollen,重量可達四十多磅),從中世紀鄉野傳說到巴洛克的時尚品味,都融合在菲林根特色的白小丑身上。
跟羅威納的風格類近,白小丑的服裝也用油彩塗繪動物、花草、人物等圖案,用意在於投射夏日豐饒季節的想望,而鈴鐺發出的叮咚聲響,當然是為了驅走嚴冬。
菲林根為期一周的嘉年華,以星期一上午舉行的Maschgerelauf最為著名,最古老的傳統裝扮全都在這天出籠。除了星期一的活動高潮,嘉年華起跑的 星期四(Dirty Thursday)下午也有一場以孩童為主角的遊行,然後緊接在Maschgerelauf之後的星期二下午,還有一場大遊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avelw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