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讓人迷戀的旅行,通常都會有種輕飄飄的氣味貫穿其中,那中輕輕淡淡的狀態,來自一種作為異國人士的抽離與置外,來自一種幾近偷窺的觀點與觀察,正如伊利亞‧卡內提〈聆聽馬拉喀什〉裡寫到的:「旅行中人們接納了一切,把憤慨留在家中 …… 好的旅行家是沒心肝的。」

1968年這本書原文出版時這句話就已經成為歷史箴言,即便如今,北非摩洛哥的南部古都馬拉喀什(Marrakesch),依舊不脫那幅就像剛從歷史卷冊裡跳出來的鮮活模樣。人們依舊喜愛穿著頭著尖帽的連身長袍,沙漠民族柏柏人也還是從撒哈拉沙漠西緣匯聚而來,椰棗、棕櫚樹、清真寺仍依循著阿拉的節奏生長運行。晨昏斜射的沙漠陽光灑下,城牆深濃的橙紅之顏完全被誘發,這座城,跟〈1001夜〉裡描寫的場景幾乎雷同。

可是,光靠眼的視覺,終究難以輕易望見伊斯蘭文明生活裡的馬拉喀什生活,視覺的第一印象刺激過後,異國旅人的處境立刻陷入如〈瞎子的呼喊〉篇章裡的那一段話:「所有的瞎子都祝禱著神的名號……那是一種阿拉貝斯克式的聲醞……神如同一睹牆,而他們不斷衝擊著牆。」這團緊接而來的馬拉喀什迷霧,就像一步步圍近外地人上下打量的本地庶民,愈聚愈濃重。伊利亞‧卡內提以他細膩又精準的文字鋪陳,穿梭迷霧間,引領我們見識了藏在霧中的阿拉伯秘密花園。

暫且放下每趟旅程都刻意備上的參考資料,讓阿拉伯語間雜著法語的混亂音調、熱情好客卻也直接索討的人們,統統回歸到一種全然如新的狀態。唯有身處這樣情境,每跨一步都是疑惑,每跨一步都是未知,每跨一步都需要勇氣、情感以及漫遊者才有的街頭佇留。猶如一頭鑽進盤根錯節的麥迪那(摩洛哥城市的舊城區),阿拉只負責把工匠、小販、螺子、商人、學童、男人、女人一股腦往你眼前擺放,剩下的,就是旅者感官的看、聽、嗅、觸所堆疊成的秘密花園。

「想要熟悉一座陌生的城市,人們有權要求一個隔離的空間,如此一來,對無法理解的新聲音過大而感到迷惘時,才得以獨處。」伊利亞‧卡內提在〈聆聽馬拉喀什〉裡這樣寫道。2001年我走進馬拉喀什,2004年我讀到伊利亞‧卡內提將近40年前的旅行書寫,此時此刻,馬拉喀什的迷霧依舊飄在那裡,然而,這座西方人眼中深具東方情調的城,氣味與聲音卻似乎有了某種韻律,一如清真寺叫拜塔理傳出的祝禱聲,在暮色將至之時,逐漸逐漸擴散了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avelw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