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督教世界的「Carnival」(嘉年華)這個字眼經過千年來的傳遞、演化,已經不再僅限於每年四月齋之前的節慶活動,舉凡跟熱鬧、狂歡扯得上的慶典、派對,都可以大膽稱為Carnival;不過,德國南部黑森林地區的居民,可不會如此輕狂草率。
雖說最嚴格的嘉年華古老傳統已不可尋,在德國最重視鄉土文化的黑森林地區,居民仍以嚴謹的態度看待這項千百年不變的冬日節慶——「嘉年華」;很有可能,就連「Carnival」這個字眼都會在當地被大肆達伐且嗤之以鼻,他們認為這項節慶,應該被正確地稱為Fasnacht或是Fasnet。
下面這則真實的小故事,最能夠說明黑森林居民是如何倨傲地堅持著慶典傳統:
一九九七年的德國旅遊展在黑森林首都弗萊堡舉行,這項每年邀請全球一、兩百位頂尖旅行從業人員以及媒體的盛會,打算以最具黑森林地方特色的嘉年華表演來促銷當地觀光業,這樣一番美意卻遭到當地人士的強烈反對,因為,嘉年華的儀式,只允許在嘉年華期間出現……。
的確,凡親自走訪過黑森林嘉年華的旅人,只消在精靈、面具、火光、巫婆齊舞漫竄的小鎮黑夜裡待上一陣,頓時便能體會箇中的微妙意念。
「黑森林」(Schwarzwald),指的是德國西南部巴登福騰堡州(Baden
Wurdenburg)的一部分,也是德國南部著名的度假區。這裡的地勢較高,森林密布,像是蒂蒂湖(Titisee)、大學城弗萊堡、多瑙河源頭(Donaushingen)都是知名度極高的旅遊勝地。這是地理上的黑森林,嚴格上指的是一個行政區域。
就嘉年華的風格與現象來看,俗稱的黑森林地區嘉年華所涵蓋的範圍要大得多,除了前述的地理上的黑森林地區,還包括博登湖(Bodensee)周邊、萊茵河上游河谷區(Upper Rhein Valley,萊茵河的源頭正是博登湖)、萊茵河南岸的瑞士北部城鎮,往北則涵蓋到Neckar河谷的城鎮,如中世紀天主教重鎮羅騰堡(Rottenburg,並非羅曼蒂克大道上的旅遊名城Rottenburg o. d. Tauber),以及萊茵河東岸的奧芬堡(Offenburg)。
這個地區的狂歡節活動,嚴格的說,屬於「史瓦本-阿勒曼尼」風格(Swabian-Alemannic)。
關於「史瓦本-阿勒曼尼」這個名稱,根據考證,「阿勒曼尼」這個部族是西哥德人的一支(稱作
Semnonen),最早居住在「下易北河」地區(Lower Elbe),也就是今日的北德國;後來向南遷徙至「上緬河」(Upper Main)一帶(法蘭克福周邊),於西元前三世紀前後則繼續遷移至萊茵河與古羅馬城牆之間的Dekumatland地區(也更接近今日的黑森林地區),這群好戰的「阿勒曼尼」部族被鄰近的部族以Sueben之名稱之,於是演變成今日更普及的「史瓦本」(這個名字在十至十三世紀時成為管轄黑森林周邊領土的公國名稱)。
以上的考證讓黑森林地區的人們相信,「史瓦本-阿勒曼尼」嘉年華活動的起源地也許不在黑森林,而是在「阿勒曼尼」人最早定居的北德國一帶。
真實性如何並不重要。重點是,這項學術研究也可以解釋成:「史瓦本—阿勒曼尼」嘉年華存在於黑森林地區,很可能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到底黑森林地區的嘉年華年代有多久遠?多少可從下面幾個城鎮的歷史文件反映出來:
‧菲林根(Villingen):一四六七年一月二十二日,「Urfehdebrief」嚴令禁止穿戴嘉年華面具。
‧弗萊堡:記載「Vasinacht」最古老的文獻見於一二八三年。
‧鈕安堡(Neu-enburg
am Rhein):有證據顯示一四六二年有盛大的嘉年華活動。
而最有想像力的說法則是:弗萊堡著名的哥德式大教堂的屋頂排水孔(筧嘴),雕琢許多嘉年華怪獸的造型,因而更顯示嘉年華的傳統至少早在十四世紀(大教堂的建造年代)即已深植人心。
總之,黑森林的嘉年華歷史,很古老就是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